some people feel the rain, others just get wet. - 鲍勃·迪兰
大学路的深夜,走在梅雨季的下班路上,脑子里凭空冒出这句话。这大概是我忘记带伞,跟路边行人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之时,潜意识可以给我提供的最文艺借口。
我并不确定 feel 出多少雨中气息,也断然写不出像 a hard rain's gonna fall 这样的作品,唯一肯定的是,在大学路的梅雨里,我成功 wet 了。
出于好奇和职业病,我列举了人和雨天相关性的几种可能,维度很简单粗暴:淋湿和诗意程度的线性增长:也就是说,沿横轴向右诗意、feel 增强,沿纵坐标向上淋湿程度变高,那么在四个象限上我们会得到四种截然不同的群体,我们姑且成为“湿议题”吧。(我是真的很无聊了。。

先看第一象限,说实在的,我不是很确定迪兰是需要淋湿才能够 feel 的那种人,但姑且让我一厢情愿一次。至少在现在的流行文化里,我们在推崇类似的价值观:强调行动和体验以及过后的思考感悟,或多或少在做选择的时候会受其影响,随着时间推移似乎越少人去考虑成本风险以至于盲目;
至于第二象限,大概是那么一小撮“躺赢玩家”,并不一定是财富,天赋、经历这些环境赋予各人的能量和资源,助你一战成名傲视群雄,同样也可以蒙蔽双眼;
我想说的最多的,大概是第四象限:wet 未必是自愿,而 not feel 也可能是麻木。我写下“沙雕网友”多半是轻松化,但细想下去,即便是你的生活中,又有多少无奈、烦恼,是在被迫淋雨和无所感的情况下产生的呢?
还有第三象限:宅人生已经很快乐了,为什么要变?同样你也很难让一个没见过雨的人去感悟自然。那也可能是心底的压抑情绪,不愿公开的秘密,那些真正属于自己的“宝藏”。
some people feel the rain, others just get wet. 天上下雨,心里也会吧。
后记
就在本文发布的几天后,我最喜欢的一场雨戏的参与者和现实世界作别。感谢那些使 feel 成为人类权利的碎片和瞬间,因为这些人和事物的存在,我才拥有残存的灵魂和幻想在瓢泼大雨中乐观。
当然所有的时光终将消失,一如雨中的泪水,但泪水就是泪水,Roy ,再会!